恆大危機:施救與自救下股價暴漲 但依然未脫困局

 

中秋假期後港股首個交易日,恆大股價收盤時上漲17.62%,至2.67元,有媒體開始揣測,危機是否有解?

恆大近來展開一系列自救動作,一方面重申「千方百計保交樓」;另一方面,恆大發行的一筆公司債原本在9月23日付息,恆大稱已通過場外方式協商解決,暫時緩解市場對付息違約的擔憂。

不過,相比過去一年恆大股價的高點20.2元,即便經過一天的暴漲,市值依然蒸發86%。中國政府也未表態介入。恆大危機的警報並未解除。

市場關注的焦點繼續在恆大危機究竟會產生多大的連鎖效應,是否會成為中國的「雷曼時刻」。

恆大的自救與施救

對於恆大而言,剛剛過去的這個中秋節沒有一點休息的跡象:

周二,恆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發出致全體員工的信,稱恆大一定能盡快走出「至暗時刻」;

周三深夜,恆大召開「復工復產保交樓」專題會,許家印要求全集團「把一切精力都投入到復工復產保交樓上」,全力以赴抓好復工復產、千方百計保交樓。許家印稱,「要想業主所想、急業主所急,只有全力復工復產、恢復銷售、恢復經營,才能保障業主權益,才能確保財富投資者的順利兌付,才能逐步解決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商票兌付,才能陸續不斷歸還金融機構的借款」;

周四,一筆名為「20恆大04」的恆大公司債,總規模為人民幣40億元,在計息期內票面利率為5.8%,折合利息約為2.32億元,將於9月23日(周四)付息。恆大公告稱,將於23日支付2020年9月23日至2021年9月22日期間的利息。但不通過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,而是選擇通過場外方式協商解決。這令此前對該期債可能出現付息違約的憂慮暫時緩解。

恆大採取一系列自救動作之外,針對恆大危機引起的市場波動,中國央行也採取行動。

中國央行9月23日逆回購操作放量至1200億元人民幣,繼前一星期逆回購單日放量至千億元後,央行操作進一步加量,公開市場今日淨投放900億元。

雖然增量不大,但季末呵護之意已十分明確。路透社認為,除繼續平抑跨季資金波動外,恆大債務危局引發的衝擊波有擴散之勢,政策或也有適度釋放信號加以安撫的考量。

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認為,央行態度還是比預期的要稍微寬一些,總體來說市場情緒不太穩定,

「不管怎麼樣,情緒不穩是因為恆大引起的,央行並不是直接去針對恆大,而是針對恆大引爆的一系列的市場波動。」

「雷曼時刻」的擔憂

雖然多個好消息令股價上漲,但恆大距離擺脫困局還很遙遠。

有分析人士擔心,恆大債務會通過銀行傳到到金融體系,引發類似2008年「雷曼時刻」的危機。

這種擔憂背後有數據支撐,恆大1.97萬億的總負債中,有息負債總額(債券、銀行貸款等)為5718億元。根據恆大去年年底給政府部門的信件,恆大負債涉及超過128家銀行和逾121家非銀行機構。

不過,周四,光大銀行、華夏銀行、中國銀行、建設銀行、廈門銀行、南京銀行等紛紛表示對恆大集團風險敞口較小,風險可控。

民生銀行是對恆大風險敞口最大的銀行之一。周四,該行表示,持續壓降恆大風險敞口,貸款餘額較2020年6月末降低約15%,雙方合作主要集中於表內貸款,未投資恆大集團信用類債券,未通過理財、代銷、基金等影子銀行模式與恆大集團開展合作。所有業務均按照貸款管理要求開展,沒有參與恆大集團任何隱形負債和表外融資。

那麼恆大違約究竟是否會成為中國的雷曼時刻?

「在我們看來,還差得遠呢。」巴克萊資本表示,真正的「雷曼時刻」是一場規模極其不同的危機。真要出現這樣的情況,整個金融系統的大部分貸款機構都將受到衝擊,房地產行業的信貸緊縮嚴重加劇,銀行間市場上的借貸活動也將停滯。

不過,在房地產行業內,震蕩已經十分劇烈。

摩根大通認為,政府對開發商規定的三條紅線以及對銀行向房地產貸款限制,讓迅速惡化的局面雪上加霜,整個行業的流動性緊張,不僅僅是恆大。近期一些實力較弱、有再融資需求的開發商已經出現困頓跡象,其債券現在的交易價格僅為面值的50-60%。「事實上,我們估計,今年可能出現11起違約,總金額達到300億美元(令該行業的違約率達到23%)。」

雖然可能未及「雷曼時刻」的嚴重性,但負面展望使評級機構對中國經濟的預期開始下降。

評級機構惠譽剛剛將中國2021年經濟增長預測從8.4%下調至8.1%,並指出主要原因是房地產放緩將打壓內需。

「房地產領域的去槓桿正遏制中國經濟復蘇。宏觀政策已開始重新校凖,但房地產活動放緩會衝擊內需和全球大宗商品市場,」惠譽在最新報告中稱。

文章來源:BBC NEWS 中文